“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研究(二)

发布日期:2018.11.28 来源: 分享至:
摘要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五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贸易和投资合作也不断扩大,但是针对不同国家,由于其文化与政策的不同,外交、合作等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所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迫在眉睫。综合以上因素,西部开发研究院设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课题,收集各国的最新信息,为国家同各国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概况分析


1、巴勒斯坦国


巴勒斯坦国,通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人口约1200万人,其中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人口为481万(2016年3月),其余为在外的难民和侨民。通用阿拉伯语,主要信仰伊斯兰教。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巴勒斯坦国首都。目前巴勒斯坦总统府等政府主要部门均设在拉马拉。总统为马哈茂德·阿巴斯(Mahmoud Abbas),2008年11月23日当选。


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多次镇压犹太人并将大部分幸存者赶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次日向以宣战。至停战时,以占领了181号决议规定的大部分阿拉伯国领土;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埃及占领了加沙地带258平方公里土地。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


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方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后,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目前巴方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


2、印度共和国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面积居世界第7位。人口12.95亿(世界银行2014年统计数据),居世界第2位。


印度有100多个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30%,其他较大的民族包括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固族、泰米尔族等。世界各大总宗教在印度都有信徒,其中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占总人口的80.5%和13.4%。官方语言是印地语和英语首都新德里(New Delhi),人口2500万。(数据来源:联合国2014年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创立了婆罗门教。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达到鼎盛,把佛教定为国教。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权大国,统治200多年。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亚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1600年英国开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沦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占领。1947年6月,英国通过“蒙巴顿方案”,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宪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国,同时仍为英联邦成员。 


3、津巴布韦共和国


津巴布韦共和国,简称津巴布韦,是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1980年4月18日独立建国。东邻莫桑比克,南接南非,西和西北与博茨瓦纳、赞比亚毗邻。面积39万平方公里。人口1615万。


津巴布韦主要有绍纳族(占84.5%)和恩德贝莱族(占14.9%)。官方语言为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莱语。5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40%信奉原始宗教,1%信奉伊斯兰教。首都哈拉雷,人口187万。9~11月平均气温为16~32℃,4~8月平均气温为7~21℃。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2017年11月24日就任。


公元1100年前后开始形成中央集权国家。13世纪,卡伦加人建立莫诺莫塔帕王国,15世纪初王国达到鼎盛时期。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1895年被命名为南罗得西亚。1923年英国政府接管该地,给予“自治领”地位。1953年,英国将南罗得西亚、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尼亚萨兰(今马拉维)合组为“中非联邦”。1963年底“联邦”解体。1964年,南罗得西亚白人右翼势力组成以伊恩·史密斯为首的政府,并于1965年11月宣布独立。20世纪60年代,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简称人盟)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简称民盟)先后成立,进行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武装斗争。1979年,津巴布韦各派在英国主持下召开伦敦制宪会议。1980年2月底举行议会选举,穆加贝领导的民盟获胜。同年4月18日独立,定国名为津巴布韦共和国。


4、赞比亚共和国


赞比亚共和国是非洲中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大部分属于高原地区。北靠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北邻坦桑尼亚,东面和马拉维接壤,东南和莫桑比克相连,南接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西面与安哥拉相邻。面积752614平方公里。人口1659万(2016年),大多属班图语系黑人。有73个民族,奔巴族为最大部族,约占全国人口的33.6%。官方语言为英语,另有31种部族语言。80%的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首都卢萨卡,人口310万。总统埃德加·查格瓦·伦古,2016年9月13日就任。


公元9世纪,赞境内先后建立过卢巴、隆达、卡洛洛和巴罗兹等部族王国。1889~1900年,英国人罗得斯建立的“英国南非公司”逐渐控制了东部和东北部地区。1911年,英国将上述两地区合并,以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1959年,北罗得西亚联合民族独立党(简称民独党)成立,发动群众通过“积极的非暴力行动”争取民族独立。1964年1月,北罗得西亚实现内部自治,同年1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民独党领袖卡翁达任首任总统。1973年卡翁达取消多党制,实行由民独党执政的“一党民主制”。1990年恢复多党制。1991年11月举行多党选举,多党民主运动(简称多民运)领袖奇卢巴当选总统,1996年11月连任。2001年12月,多民运领袖姆瓦纳瓦萨当选总统,2006年10月连任。2008年8月,姆瓦纳瓦萨总统因病在巴黎病逝。10月30日,赞举行总统补选,多民运候选人、代总统班达当选总统。2011年9月,赞比亚举行总统、议会和地方政府“三合一”大选。爱国阵线领袖萨塔当选赞总统。2014年10月,萨塔总统在伦敦病逝。2015年1月20日,赞比亚举行总统补选,爱国阵线候选人伦古当选赞比亚新一任总统。2016年8月11日,赞比亚举行总统选举,伦古总统获胜并于9月13日宣誓就职。


5、喀麦隆共和国


喀麦隆共和国通称喀麦隆。位于非洲中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布)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海岸基准线长360公里。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区为赤道雨林气候,北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4-28℃。


喀麦隆面积475442平方公里,人口2330万(2015年)。约有200多个民族,主要有富尔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图族(包括芳族和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图族(包括杜阿拉族)。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约有200种民族语言,但均无文字。40%人口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20%信奉伊斯兰教,40%信奉传统宗教。首都雅温得,人口253.8万。年均气温24.9℃,降雨量1299毫米,降雨期133天。总统保罗·比亚。


公元5世纪起外来部族大量迁入,并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1884年沦为德国的“保护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喀东、西部分别被法、英军队占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交法、英“委任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将东、西喀分交法、英“托管”。1960年1月1日法托管区根据联合国决议独立,成立喀麦隆共和国,阿赫马杜·阿希乔出任总统。1961年2月,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20日,喀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取消联邦制,成立中央集权的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