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研究(三)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五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贸易和投资合作也不断扩大,但是针对不同国家,由于其文化与政策的不同,外交、合作等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所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迫在眉睫。综合以上因素,西部开发研究院设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课题,收集各国的最新信息,为国家同各国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概况分析
1、苏丹共和国
苏丹共和国,简称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北邻埃及,西接利比亚、乍得、中非,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约720公里。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很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苏丹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气候灾害。
苏丹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32万(2015年)。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首都喀土穆,人口700万(2015年)。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1989年6月出任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主席。1993年10月改任总统,1996年3月、2000年12月、2005年7月、2010年4月和2015年4月五次连任。
苏丹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在苏丹建立了库施王国。公元6世纪苏丹进入基督教时期。13世纪阿拉伯人征服苏丹,伊斯兰教得以迅速传播,在15世纪出现了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16世纪,苏丹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了马赫迪王国。1899年苏丹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3年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共和国。1969年5月25日,尼迈里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 年4月6日,达哈卜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1986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总理。1989年6月30日,巴希尔军事政变上台,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1993年10月,革指会解散,巴希尔改任总统至今。2005年,苏丹北南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CPA),并据此成立民族团结政府,巴希尔任总统。2011年1月,苏丹南方举行独立公投,98.83%的选民支持独立。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
2、新西兰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西隔塔斯曼海与澳大利亚相望,相距1600公里。由南岛、北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南、北两岛被库克海峡相隔。全境多山,山地和丘陵占全国面积的75%以上,平原狭小。河流短而湍急,航运不便,但水利资源丰富。北岛多火山和温泉,南岛多冰河与湖泊。南岛的库克峰海拔3754米,为全国最高峰。海岸线长约1.5万公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气温夏季20℃左右,冬季10℃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1500毫米。
新西兰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人口464万(2015年11月)。其中,欧洲移民后裔占74%,毛利人占15%,亚裔占12%,太平洋岛国裔占7%(部分为多元族裔认同)。官方语言为英语、毛利语。48.9%的居民信奉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首都惠灵顿,市区人口20.3万、大区人口约50万(2015年11月)。平均气温夏季16℃左右,冬季8℃左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总督为女王代表,由总理提名,女王任命,任期5年。现任总督杰里·迈特帕里,2011年8月就职。
1350年起,毛利人在新西兰定居。1642年荷兰航海者在新西兰登陆。1769年至1777年,英国库克船长先后5次到新西兰。此后英国向新西兰大批移民并宣布占领。1840年2月6日,英国迫使毛利人族长签订《威坦哲条约》,新西兰成为英国殖民地。1907年独立,成为英国自治领,政治、经济、外交受英国控制。1947年成为主权国家,同时为英联邦成员。
3、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东临突尼斯、利比亚,南与尼日尔、马里和毛里塔尼亚接壤,西与摩洛哥、西撒哈拉交界。海岸线长约1200公里。北部沿海地区属地中海气候,中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每年8月最热,最高气温29℃,最低气温22℃;1月最冷,最高气温15℃,最低气温9℃。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面积238万平方公里,人口4220万(2017年)。大多数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约占总人口20%)。少数民族有姆扎布族和图阿雷格族。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法语。伊斯兰教为国教。首都阿尔及尔,人口376万。总统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1999年4月当选,2004年、2009年、2014年三度连任。
公元前3世纪,在阿北部建立过两个柏柏尔王国。后罗马、拜占庭、阿拉伯、西班牙、土耳其入侵。1830年法国开始入侵,阿逐步沦为法殖民地。1958年9月19日阿临时政府成立。1962年7月 3日正式宣布独立,7月5日定为独立日。1963年9月,本·贝拉当选首任总统。1965年6月,胡阿里·布迈丁政变上台,成立革命委员会,自任主席兼总理。1976年12月布当选为总统。1979年2月沙德利·本·杰迪德上校当选总统。1992年1月,沙辞职,以穆罕默德·布迪亚夫为首的五人最高国务委员会成立并行使总统职权。7月,卡菲继任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1994年1月,最高国务委员会主席卸任,拉明·泽鲁阿勒被任命为总统。1995年11月泽当选总统。1995年至1997年间,阿完成修宪公投,通过政党法并先后举行总统、立法、地方及民族院(参议院)的选举,各级政权建设基本完成。1998 年9月11日,泽宣布提前卸任。1999年4月15日,阿举行总统选举,阿卜杜勒阿齐兹·布特弗利卡当选总统,并于2004年、2009年、2014年三度连任。
4、加蓬共和国
加蓬共和国,简称加蓬。位于非洲中部,跨越赤道,西濒大西洋,东、南与刚果(布)为邻,北与喀麦隆、赤道几内亚交界。海岸线长800 公里。属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 面积 26.8万平方公里。
加蓬截止2016年人口176万。有40多个民族,主要有芳族(占全国人口40%)、巴普努族(占22%)等。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有芳语、米耶内语和巴太凯语。居民50%信奉天主教;20%信奉基督教新教;1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 首都利伯维尔,人口约79.9万(2015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主要港口。最高气温31℃(1月),最低气温20℃(7月)。 国家元首是阿里·邦戈·翁丁巴。
公元12世纪,班图人从非洲东部迁入,在奥果韦河两岸建立了一些部落王国。15世纪,葡萄牙航海者抵达该地区。18世纪沦为法国殖民地。1911年被转让给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归法国。1958年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7日宣告独立。莱昂·姆巴任首任总统。1967年,副总统奥马尔·邦戈接替病逝的姆巴任总统。奥马尔·邦戈执政后推行“民主、协商的进步主义”政治和“有领导、有计划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实行一党制,政局长期稳定。1990年3月改行多党制,政局一度动荡,但奥马尔·邦戈和执政的加蓬民主党仍保持对政权的控制。1998年奥马尔·邦戈蝉联总统。2003年,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对总统连任次数限制。2005年,加蓬举行总统选举,奥马尔·邦戈以79.18%的得票率蝉联总统。
5、冈比亚共和国
冈比亚共和国,简称冈比亚。总面积11295平方公里。人口共计205万(2016年)。主要民族有:曼丁哥族(占人口的42%)、富拉族(又称颇尔族,占16%)、沃洛夫族(占16%)、朱拉族(占10%)和塞拉胡里族(占9%)。官方语言为英语,民族语言有曼丁哥语、沃洛夫语、富拉语(又称颇尔语)和塞拉胡里语等。居民9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冈比亚首都为班珠尔,人口3.13万(2016年)。 国家元首阿达马·巴罗,于2016年12月当选。独立日是每年的2月18日。
冈比亚位于非洲西部,为一狭长平原嵌入塞内加尔共和国境内。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48公里。属热带草原气候,内地平均气温约27℃。15~16世纪,葡萄牙人曾入侵。此后,英国和法国殖民者也相继侵入。1783年,《凡尔赛和约》把冈比亚河两岸划归英国,把塞内加尔划归法国。1889年,英、法达成协议,划定当今冈边界。1965年2月18日,冈正式独立。1970年4月24日成立共和国。独立后人民进步党长期执政,贾瓦拉多次连任总统。1994年7月,叶海亚·贾梅中尉发动兵变,推翻贾瓦拉和人民进步党的统治,成立了以贾梅为主席的武装力量临时执政委员会。1996年9月,贾梅当选总统,并于2001年、2006年和2011年3次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