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概况(二)
由于具备不同的资源和制度禀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对于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中国企业与其贸易往来频繁,在民间也不乏学术交流、旅行、商务交流等人员互动,因此中国人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而对于吉尔吉斯斯坦、阿塞拜疆等中西亚国家,中国人却知之甚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必须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因此,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国家总体经济状况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熟悉各国经济发展状况,才能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全面合作。
为了向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发展提供经济领域的理论依据,西部开发研究院特设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概况研究课题,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本经济事实。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概况
1、巴勒斯坦国
以农业为主,其他有手工业、建筑业、加工业、服务业等。巴经济严重依赖以色列,据巴官方统计,巴约旦河西岸地区以及加沙地带每年消费约40亿美元的以色列产品,巴约有70%的商品和80%的服务来自以,以方代收巴税款。巴以对峙对巴经济发展形成严重制约。2010年底世界银行报告认为,巴勒斯坦经济已经达到建立独立国家的水平。近两年以来,由于外部财政援助未能及时到位、以色列持续对巴封锁等原因,巴勒斯坦出现严重财政困难。
巴勒斯坦2015年主要经济数字:
国内生产总值(GDP)76.9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1629美元
通货膨胀率5.7%
失业率28%
2、印度共和国
印度独立后经济有较大发展。农业由严重缺粮到基本自给,工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自给能力较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占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1992~1996年实现经济年均增长6.2%。“九五”计划(1997~2002年)期间经济年均增长5.5%。“十五”计划(2002~2007年)期间,继续深化经济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实行包括农产品在内的部分生活必需品销售自由化,改善投资环境,精简政府机构,削减财政赤字。实现年均经济增长7.8%,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6年,推出“十一五”计划(2007~2012年),提出保持国民经济10%的高速增长,创造7000万个就业机会,将贫困人口减少10%,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环保力度。2011年8月,印度计划委员会通过“十二五”(2012~2017年)计划指导文件,提出国民经济增速9%的目标。
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09年下半年以来有所好转。
2015/2016财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注:根据印度中央统计局公布的2015/2016财年经济调查数据,以现行价格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135.67万亿卢比(约合1.99万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6%。
国民总收入:119.62万亿卢比(约合1.76万亿美元)。
人均国民收入:93231卢比(约合1371美元)。
货币名称:印度卢比(Rupee)。
汇率:1美元≈67.9785卢比(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平均值)。
通货膨胀率:4.85%。
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印度经济在2015-2016财年仍实现7.6%的增长,外汇储备达3515亿美元。国际金融机构也普遍看好印经济走势。世界银行预测2016年印度经济增速为7%,称其有望超过中国成为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3、津巴布韦共和国
津巴布韦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正常年景粮食自给有余,曾为世界第三大烟草出口国。2000年以来,因实施“快速土改计划”受到西方制裁,经济大幅缩水。外汇、燃油和生活必需品短缺,通货膨胀率激增,大量人口涌入邻国。2008年3月后,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至当年年底经济基本崩溃,财政、金融和税收等关键部门基本停止运转,水电、通讯、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几近瘫痪。2009年2月,联合政府成立后,经济形势有所好转。2016年以来,经济困难加剧,流动性严重短缺。2017年12月,姆南加古瓦政府成立后,努力建设“经济新秩序”,宏观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仍面临诸多困难。
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72亿美元。
经济增长率:2.9%。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65美元
货币:自2009年2月起废除本国货币津巴布韦元,改为流通美元、南非兰特、欧元等9种货币。2016年11月发行债券货币,仅在津国内流通,面额与美元等值。
通货膨胀率:3.8%
外汇储备:4.39亿美元
外债总额:104亿美元
4、赞比亚共和国
赞比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矿业和服务业,其中以铜开采和冶炼为主体的矿业占重要地位。独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此后由于国际市场铜价下跌,政府国有化政策失误等原因,经济陷入困境。1991年多民运上台执政,大力推行经济私有化和多元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达到重债穷国完成点,获巨额债务减免,外债由2005年底的55亿美元降至2006年底的6.35亿美元。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矿业遭受较大冲击,经济下滑。2009年后经济明显复苏。2011年,世界银行将赞比亚列入低水平中等收入国家。2014年至2016年,赞比亚货币贬值、债务上升、粮食减产、电力短缺等发展困难和挑战增多,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凸显。
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25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55美元。
经济增长率:4.1%。
汇率(2018年6月):1美元≈10克瓦查。
通货膨胀率:6.1%。
外汇储备:20.8亿美元。
5、喀麦隆共和国
喀麦隆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农业和畜牧业为国民经济主要支柱。工业有一定基础。独立后实行“有计划的自由主义”、“自主自为平衡发展”和“绿色革命”等经济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较快,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率曾达到两位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度达到1200美元。1985年后,由于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陷入困难。喀麦隆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署的四期结构调整计划均未完成。1994年非洲法郎贬值后,喀麦隆经济形势开始好转,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外贸结构改善,工农业增产,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喀麦隆政府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财政管理,推进私有化,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增长。2000年,喀麦隆顺利完成第五期结调计划,并被批准加入“重债穷国”减债计划。2000年至2003年,喀麦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助下实施第二个“减贫促增长”计划。2006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认喀麦隆达到“重债穷国减债计划”完成点,喀外债获大幅减免。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喀麦隆财政关税和出口产品收入骤减,外部投资和信贷收紧,失业人数增多。2009年,喀麦隆政府先后公布《2035年远景规划》和经济增长和就业战略发展规划(2010-2020),重点是发展农业,扩大能源生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改善依赖原材料出口型经济结构,争取到2035年将喀麦隆建成“民主、统一、多样的新兴国家”。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未达到预期目标(年均5.5%),喀麦隆政府于2014年底出台加快经济增长三年紧急计划(2015-2017),主要目标是尽快将经济增长率提升至6%,为此要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实现生产设施现代化,推动喀麦隆国内工业崛起。
2017年主要经济指标估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363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06美元
经济增长率:3.7%
货币名称: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简称非洲法郎)
汇率:1美元约合582非洲法郎
通货膨胀率: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