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研究(四)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五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贸易和投资合作也不断扩大,但是针对不同国家,由于其文化与政策的不同,外交、合作等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所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迫在眉睫。综合以上因素,西部开发研究院设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课题,收集各国的最新信息,为国家同各国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概况分析
1、萨摩亚
萨摩亚独立国,简称萨摩亚,原名西萨摩亚,陆地面积2934平方公里,海洋专属经济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位于太平洋南部,萨摩亚群岛西部,由乌波卢、萨瓦伊两个主岛和附近的马诺诺、阿波利马、努乌泰雷、努乌卢瓦、纳木瓦、法努瓦塔普、努乌萨菲埃、努乌洛帕等八个小岛组成。境内大部分地区为丛林覆盖。属热带雨林气候。
萨摩亚人口截止2017年共19.7万人。绝大多数为萨摩亚人,属波利尼西亚人种;还有少数其他太平洋岛国人、欧洲人和华裔以及混血人种。华人华侨约300人。官方语言为萨摩亚语,通用英语。多数居民信奉基督教。首都阿皮亚。国家元首是图伊马莱阿利法诺·瓦莱托阿·苏阿劳维二世,2017年7月21日就任,任期5年。
萨摩亚是萨摩亚人的世代居住地,3000年前已有萨摩亚人在此定居。约1000年前被汤加王国征服。1250年马列托亚家族赶走汤加入侵者,萨摩亚成为独立王国。1722年荷兰人发现萨摩亚。19世纪中叶,英、美、德国相继侵入。1899年,三国签订条约,西萨摩亚沦为德国殖民地,东萨摩亚由美国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西兰对德宣战,占领西萨摩亚。1920年,国际联盟把西萨交新西兰管理。1920至1936年间,西萨发生了著名的反对殖民统治的“马乌”(MAU)运动,提出了“萨摩亚人的萨摩亚”的斗争口号。1954年开始实行内部自治。1962年1月1日,西萨在太平洋岛国中率先独立,定国名为“西萨摩亚独立国”。1963年起改6月1日为独立日。1997年7月4日,西萨摩亚独立国更名为萨摩亚独立国。
2、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简称坦桑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以南。北与肯尼亚和乌干达交界,南与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接壤,西与卢旺达、布隆迪和刚果(金)为邻,东濒印度洋。
面积94.5万平方公里,其中桑给巴尔2657平方公里。
坦桑尼亚人口截止2017年共5730万,其中桑给巴尔130万。分属126个民族,人口超过100万的有苏库马、尼亚姆维奇、查加、赫赫、马康迪和哈亚族。另有一些阿拉伯人、印巴人和欧洲人后裔。斯瓦希里语为国语,与英语同为官方通用语。坦噶尼喀(大陆)居民中3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3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拜物教;桑给巴尔居民几乎全部信奉伊斯兰教。
坦桑尼亚首都多多马,人口约41万,占地面积2576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22.7摄氏度(原首都为达累斯萨拉姆,坦迁都至多多马计划正在进行中,目前外国驻坦使馆仍在达累斯萨拉姆)。国家元首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总统约翰·蓬贝·约瑟夫·马古富力,2015年10月当选。
坦桑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公元前即同阿拉伯、波斯和印度等地有贸易往来。7~8世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大批迁入。阿拉伯人于10世纪末建立过伊斯兰王国,波斯人曾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和桑给巴尔建立桑给帝国。1886年坦噶尼喀内陆被划归德国势力范围,1917年11月英军占领坦全境,1920年坦成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坦改为英“托管地”,1961年5月1日坦取得内部自治,同年12月9日宣告独立,一年后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国。桑给巴尔于1890年沦为英国“保护地”,1963年6月24日获得自治,同年12月10日宣告独立,成为苏丹王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1964年1月12日,桑人民推翻苏丹王统治,成立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朱利叶斯·坎巴拉吉·尼雷尔任开国总统,后两度连任,直至1985年主动辞职。姆维尼同年10月27日当选联合共和国第四届总统,1990年连任。1995年10月坦举行首次多党大选,姆卡帕当选联合共和国总统,萨勒明以微弱优势连任桑给巴尔总统。2000年10月,姆卡帕蝉联联合共和国总统,革命党候选人卡鲁姆当选桑总统。2005年12月,基奎特当选联合共和国总统,卡鲁姆蝉联桑总统。2010年11月,基奎特蝉联联合共和国总统,革命党候选人、原联合共和国副总统谢因当选桑总统。2015年10月,马古富力当选联合共和国总统。
3、巴拿马
巴拿马共和国,简称巴拿马。位于中美洲地峡。东连哥伦比亚,南濒太平洋,西接哥斯达黎加,北临加勒比海。巴拿马运河从北至南连通大西洋和太平洋。面积7.55万平方公里。人口393万。印欧混血种人占65%,其他依次为非裔12%、欧裔10%、华裔7%、印地安人6%。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85%的居民信奉天主教。美元自由流通,巴波亚作为辅币,巴波亚与美元等值。首都巴拿马城,人口88万。国家元首是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2014年7月1日就职,任期5年。
1501年,巴拿马被据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加入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903年,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同年,与美国签订《运河条约》,美国取得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运河区的永久占领和使用权。1914年,巴拿马运河完工。1977年,巴美签署《新运河条约》和《关于运河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规定两国共同管理运河,条约期满后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同时保证运河永久中立,对一切国家的船只开放。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
4、波黑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位于巴尔干半岛中西部。南、西、北三面与克罗地亚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面积5.12万平方公里。人口截止2014年共382万,其中波黑联邦占62.5%,塞尔维亚族共和国占37.5%。主要民族为:波什尼亚克族(即原南时期的穆斯林族),约占总人口43.5%;塞尔维亚族,约占总人口31.2%;克罗地亚族,约占总人口17.4%。三族分别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波什尼亚语、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
波黑首都为萨拉热窝,主席团行使国家元首职责,由波什尼亚克、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族各一名代表组成,任期4年。主席团主席为轮值制,由三族代表每8个月轮换一次。本届主席团于2014年11月组成。主席团成员为:姆拉登·伊万尼奇(塞族),德拉甘·乔维奇(克族)和巴基尔·伊泽特贝戈维奇(波族)。
波黑大部分地区位于迪纳拉高原和萨瓦河流域。南部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海岸线长约21.2公里。南部属地中海式气候,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1月平均气温为6.3℃,7月27.4℃,北部1月平均气温-0.2℃,7月22.7℃。年平均气温11.2℃。
6世纪末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12世纪末,斯拉夫人建立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14世纪末,波斯尼亚进入鼎盛时期。1463年后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属地,1908年被奥匈帝国占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兹·裴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遭当地青年暗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部斯拉夫民族成立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波黑是其中的一部分,被划分为几个行政省。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波黑成为其中的一个共和国。1992年3月,波黑就国家是否独立举行全民公决,波族和克族赞成独立,塞族抵制投票。此后,波黑三族间爆发了历时三年半的战争。1992年5月22日,波黑加入联合国。1995年11月21日,在美国主持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统图季曼和波黑共和国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签署代顿波黑和平协议,波黑战争结束。
5、立陶宛
立陶宛共和国,简称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接拉脱维亚,东连白俄罗斯,南邻波兰,西濒波罗的海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面积6.53万平方公里。人口截止2017年1月共285万。立陶宛族占84.2%,波兰族占6.6%,俄罗斯族占5.8%。此外还有白俄罗斯、乌克兰、犹太等民族。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多数居民懂俄语。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东正教、新教路德宗等。
立陶宛首都为维尔纽斯,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2014年5月连选连任,任期5年。
1009年史书首次提及立陶宛。1240年成立统一的立陶宛大公国。1385年后立陶宛与波兰三次联合,1387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维陶塔斯大公执政期间(1392~1430年)是立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1795年后逐步被沙俄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曾一度被德国占领。1918年2月16日,立宣布独立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20年10月9日,波兰占领维尔纽斯和立东部地区,第二大城市考纳斯成为立临时首都。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秘密条约,立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次年初苏军进驻立境内。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立被德国占领。1944年苏联军队进入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通过恢复独立宣言,宣布脱离苏联独立。1991年9月6日,苏联国务委员会承认立独立,9月17日立加入联合国。2004年3月29日立加入北约,5月1日成为欧盟成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