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概况研究(五)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指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五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增加,贸易和投资合作也不断扩大,但是针对不同国家,由于其文化与政策的不同,外交、合作等方式也要发生改变,所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迫在眉睫。综合以上因素,西部开发研究院设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概况研究课题,收集各国的最新信息,为国家同各国的合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概况分析
1、格林纳达
格林纳达位于东加勒比海向风群岛最南端,南距委内瑞拉海岸约160公里。属热带海洋性气候,面积344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人口11.2万,黑人约占82%,混血人占13%,白人及其他人种占5%。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居民多信奉天主教。首都圣乔治,人口约1万。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总督为代表。现任总督塞茜尔·拉格雷纳德,2013年5月就任。
格林纳达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8年被哥伦布“发现”,1650年归属法国,1762年被英国占领。1763年法国根据《巴黎条约》将格转让给英国,1779年被法国重新占领。1783年根据《凡尔赛条约》正式确认为英国所有,从此沦为英国殖民地。1974年2月7日宣布独立,同年加入联合国。1979年3月,“新宝石运动”发动军事政变,成立人民革命政府,毕晓普担任总理。1983年10月,副总理科尔德等人发动政变,杀害毕晓普总理等人。美国遂以保护侨民和应东加勒比国家组织请求干预为由,与牙买加、多米尼克、巴巴多斯等6个加勒比国家联合出兵格林纳达。1984年恢复大选。
2、多哥
多哥共和国,位于非洲西部,南濒几内亚湾,东邻贝宁,西界加纳,北与布基纳法索接壤。海岸线长56公里。多哥共和国面积56785平方公里。截止2017年人口780万。
全国有41个部族:南部以埃维族和米纳族为主,分别占全国人口的22%和6%;中部阿克波索、阿凯布等族占33%;北部卡布列族占13%。官方语言为法语。民族语言以埃维语和卡布列语较通用。居民中约70%信奉拜物教,20%信奉基督教,10%信奉伊斯兰教。首都为洛美,人口157万,年平均气温约27℃。国家元首是总统福雷·埃索齐姆纳·纳辛贝,2005年5月就任,2010年3月和2015年4月两次连任。
15世纪起,葡萄牙殖民者侵入多哥沿海地带。1884年沦为德国殖民地。1920年9月,多哥的西、东部被英、法分别占领。二次大战后,由英、法分别“托管”。1957年加纳独立时,英托管的西部多哥并入加纳。东部多哥于1956年8月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并于1960年4月27日正式宣布独立,定名为多哥共和国。奥林匹欧出任第一任总统。1963年,奥遇刺身亡,格鲁尼茨基出任总统。1967年1月13日,埃亚德马出任总统。此后,埃于1979年12月、1986年12月、1993年8月、1998年6月和2003年6月5次蝉联总统。2005年2月,埃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3、肯尼亚
肯尼亚共和国,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总面积582,646平方公里。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南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22℃-26℃,最低为10℃-14℃。
肯尼亚共和国截止2017年人口4970万。全国共有44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17%)、卢希亚族(14%)、卡伦金族(11%)、卢奥族(10%)和康巴族(10%)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全国人口的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首都为内罗毕,人口约350万。年平均气温17.7℃。总统乌胡鲁·肯雅塔,2013年3月首次当选,2017年10月再次当选,11月28日宣誓就职。
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肯被划归英国,英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殖民地。1960年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上述两党组成联合政府。1963年5月肯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乔莫·肯雅塔是肯独立后的首任总统,其1978年病逝后,副总统莫伊继任并担任总统长达24年。
4、安哥拉
安哥拉共和国,简称安哥拉,位于非洲西南部,面积1,246,700平方公里。北邻刚果(布)和刚果(金),东接赞比亚,南连纳米比亚,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50公里。北部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高海拔地区属温带气候。
安哥拉截止2014年人口2430万。首都罗安达,国家元首是若昂·曼努埃尔·贡萨尔维斯·洛伦索,2017年9月就任。主要有奥温本杜(约占总人口的37%)、姆本杜(25%)、巴刚果(13%)、隆达等民族。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6人/平方公里,首都罗安达人口密度最大,卡宾达人口密度最小。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有42种民族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温本杜语(中部和南部地区)、金本杜语(罗安达和内陆地区)和基孔戈语(北部地区)等。49%的人信奉罗马天主教,13%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人口大多信奉原始宗教。
安哥拉主要由平原、丘陵和高原组成,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低,东部内陆地区地势较高,全国65%的土地海拔在1000-1600米。最高峰莫科峰高2620米,第二高峰梅科峰高2583米。境内河流密布,水利资源丰富,较大河流约30条,主要河流有刚果河、库内内河、宽扎河、库帮戈河等。
历史上曾分属刚果、恩东戈、马塔姆巴和隆达四个王国。1482年,葡萄牙殖民者船队首次抵达,1576年建立罗安达城。在1884~1885年柏林会议上,安哥拉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22年,葡占领安全境。1951年,葡将安改为葡的一个“海外省”,派总督进行统治。从20世纪50年代起,安哥拉先后成立了三个民族解放组织: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简称安人运)、安哥拉民族解放阵线(简称安解阵)和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联盟(简称安盟),并于60年代相继开展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1975年1月15日,上述三个组织同葡萄牙政府达成关于安哥拉独立的《阿沃尔协议》,并于1月31日同葡当局共同组成过渡政府。不久,安人运、安盟、安解阵之间发生武装冲突,过渡政府解体。同年11月11日,安人运宣布成立安哥拉人民共和国,阿戈斯蒂纽·内图任总统。
安哥拉独立后长期处于内战状态。在葡萄牙、美国和前苏联的推动下,1991年5月31日,安政府与以萨文比为首的反对派安盟签署《比塞斯和平协议》。1992年8月,安议会决定改国名为安哥拉共和国。9月,安举行首次多党制大选。安人运获议会选举胜利并在总统选举中领先。安盟拒绝接受大选结果,安重陷内战。1994年11月,安人运政府与安盟签署《卢萨卡和平协议》,但该协议未得到有效落实。为推动和解,安人运于1997年4月组建了以其为主体、有安盟成员参加的民族团结和解政府,但遭到安盟领导人萨文比的抵制,安盟分裂,安内战继续。2002年2月22日,安盟领导人萨文比被政府军击毙。4月4日,安政府与安盟签署停火协议。安结束长达27年的内战,实现全面和平,进入战后恢复与重建时期。
5、塞舌尔
塞舌尔共和国,简称塞舌尔。位于非洲东部的印度洋上,由115个大小岛屿组成。西距肯尼亚蒙巴萨港1593公里,西南距马达加斯加925公里,南与毛里求斯隔海相望,东北距印度孟买2813公里。属热带海洋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塞舌尔陆地面积455平方公里,领海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专属经济区面积约140万平方公里。首都是维多利亚,人口约3万。总统丹尼·富尔,2016年10月16日任总统。截止2017年6月人口约9.6万。居民主要为班图人、克里奥尔人(欧洲人和非洲人混血)、印巴人后裔、华裔和英法后裔等。克里奥尔语为国语,通用英语和法语。居民90%信奉天主教,4%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新教、印度教或其他宗教。
16世纪,葡萄牙人曾到此地,取名"七姊妹岛"。1756年,法国占领,并以“塞舌尔”命名。1794年,英国取代法国统治塞。后英法多次易手,轮流占领。1814年,英法签订和约,塞舌尔成为英国殖民地,归英国在毛里求斯的殖民当局管辖。1903年改为英直辖殖民地。1970年实行内部自治。1976年6月29日宣告独立,成立塞舌尔共和国,仍留在英联邦内。